矿物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中教材中几个地理概念的辨析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教材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很多,只有准确把握好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准确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现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一辨析。 一、石油是否属于矿物 湘教版教材地理必修I第二单元第1节(第30页)对“矿物”的定义为:“具有确定化学性质、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从这个定义的角度,凡是矿物就是纯净物,石油肯定是混合物,应不属于矿物,但教材上第二段又说“石油属于液态矿物”。这样概念就会出现矛盾。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发现者》系列丛书《地理》卷里对“矿物”概念的一些阐述为:“矿物是天然形成的、由特定化合物组成并具有特定晶体结构的固体化合物”。书中阐述了矿物的三种属性。首先矿物是天然形成的,表明它们是通过自然过程形成的;其次,所 有的矿物都是无机物,也就是说矿物存在的任何时段都不具有生命,例如盐属于矿物,而从植物中获取的糖则不属于矿物。煤是由数百万年前的生物经漫长的有机化过程形成的,因此也不是矿物。矿物的第三种属性是固体,而且每种类型的矿物都有其特定的化学成分,气体和液体不会被当成矿物。很明显,该书认为石油不是矿物。 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地质学》(苏文才、朱积安合编)对矿物概念的阐述为:“矿物是地壳或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经过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紧接着教材又阐述:“在矿物中,绝大多数是固态的无机物,也有呈液态(如石油)、气态(如天然气)的”。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书本里,对石油是否属于矿物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在概念外延的描述中有共同的观点,都认为矿物是单质或化合物,因此从概念本身的角度看,我认为石油不属于矿物更具有科学性。 二、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沙漠化 地理必修III第二单元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中阐述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江苏教育出版社《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对该节内容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以及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其中把水土流失、荒漠化作为并列的概念进行描述。同时对荒漠化的概念也进行了阐述:“在具有沙质地表物质组成和干旱、半干旱的大风地区,由于植被的破坏,在以风力为主的外营力的作用下,造成风沙活动显著、土地生产力丧失的环境退化过程。”并在注释中很明确的注明,在本课程标准中,把荒漠化看作是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地理选修IV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在我国,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土地荒漠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土地荒漠化指的就是土地退化,而狭义的土地荒漠化指的就是土地沙漠化。课程标准要求教材讲述的是土地沙漠化,而湘教版必修III从广义的角度进行阐述,选修IV则从狭义的角度进行阐述。在地理必修III教材的编写中,对土地荒漠化的含义阐释时更多地从广义的角度,而在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时又更多地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使很多教师对这个概念产生了混淆,教学中必须对这个概念的外延先进行确定,适当删减和组合教材的内容。 三、地中海农业和混合农业 地理必修II第三单元“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的农业地域类型中介绍了“混合型农业”和“地中海式农业”。 教材对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作了这样的描述,“混合型农业”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所种植的谷物或作为口粮,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在西方国家,多采取谷物与牧草轮作的方式。地中海式农业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属于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橄榄等园艺作物也比较多。从教材的表述看,第一,两种农业地域类型都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而且两种农业都是混合农业;第二,地中海式农业既然是混合农业,那它和混合型农业地域类型到底是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那么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不同点到底有哪些?如果是从属关系,那么在教材编排上就不能并列介绍。 地中海式农业具有哪些特点呢?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以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多达3000小时左右,十分有利于生物体内糖分的积累;热量丰富,年均温在16℃左右,≥10℃的积温高达4000~5000℃,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年降水量约在300~1000毫米,冬季降水约占全年的70%。这种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橄榄、葡萄、无花果、柑橘等作物的生长。地中海式农业在世界农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农业人口约占世界农业总人口的2%,优势农作物以小麦和大麦为主,农产品中几乎生产了世界全部的橄榄和无花果,葡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大部分。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凡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都属于混合型农业,因此地中海式农业属于混合型农业,但是与世界上其他混合型农业相比,它又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农作物收入的比重较高,天然牧草及人工作物为主要饲料来源,农大于牧。而其他地区的混合农业更多的是以人工牧草及作物为主要饲料来源,牧业比重往往大于种植业。 四、工业区位因素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必修Ⅱ第三单元第3节“工业区位因素”部分中, 教材提出了“运输、土地和集聚的三大主要因素”,然后“阅读”栏目介绍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生态因素等。教师在教学中的疑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运输、土地和集聚是不是工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对工业企业来说,交通运输当然是很重要的,原料和能源要运进来,产品要运出去。对于土地这个因素,教材是这样描述的:“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对于需要较多土地的工业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这个说法,是不是不需要较多土地的工业企业,土地因素就显得不重要?本部分教材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一个概述,用地理事物的特殊性来概括一般性是否恰当?对于集聚这个因素,教材是这样描述的:“集聚是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首先集聚是一个外部经济因素,外部经济因素能不能列为三大因素?其次与“集聚”相对的概念是“分散”,“集聚”和“分散”更多地用来描述工业布局的形式,如许多经济开发区集聚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主要考虑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许多相关的工业企业集聚更多地考虑了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同时可以开展生产协作等等。同时有些工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则选择了“分散”,如波音飞机制造厂、福特汽车制造厂等把零部件生产分散在世界各地。 从概述的角度考虑,工业的区位因素应该是对大部分工业都具有普适性的因素,因此市场、交通、原料、能源、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水源等应该是工业区位的最主要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有什么区别 工业区位因素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其实是对同一种地理事物不同角度的描述。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则是一个工业企业布局在此处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地理事物进行阐述。土地、集聚等因素更多地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考虑,而市场、交通、原料、能源、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水源等则更多地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考虑。